2007 年 Peter Broderick 步出他位於波特蘭的住所,隻身踏上了歐洲巡迴的旅程。在此之前,他戲稱自己是「一人大樂隊」(one-man-orchestra);為 M.Ward、Zooey Deschanel 錄音伴奏,為 Horse Feathers 的演出奔波,直到他遇到了丹麥獨立樂隊Efterklang。
Read More›繼去年 Andrea Neumann 的聲音藝術演出後,今年的 P Festival 將帶來另一位自80年代活躍至今的德國鋼琴、合成器聲響藝術家 Thomas Lehn 的演出。
Read More›「場面調度」通常用來描述導演於舞台劇、電影拍攝現場,對演員在活動及演出時所做出的指導與處理。有鑒於德國三人團體Brandt Brauer Frick Trio,經常在劇場、展覽或音樂演奏會上,展現出大膽、脫序,不對位的即興演出,其音樂也能夠應用於電影、紀錄片的配樂工作,不得不讓人將其表演形式與電影相作聯想。
Read More›當演出形式變得過分消極與制式地迎合音樂提供的條件:一個舞台,一種型態,表演,掌聲,各種金錢與商業報酬,演出終將流於形式而變得乏味無趣。這個情況,似乎永遠不會發生在德州樂團Balmorhea (白墨河);他們可以從澎湃激昂的聖伊麗莎白教堂現場《Live at Sint-Elisabethkerk》泰然轉身,隻身回到Rob Lowe、Michael Muller的初衷,音樂開始的地方。
Read More›作為 2014 年 P Festival 與 Rachel Grimes 共演的樂團,Cicada的音樂有一份向右的溫和力道,時時刻刻敲擊、撥弄著對這片土地的關注。作為一支獨立發行的台灣新古典音樂團體,Cicada從2010年為冰島小王子Ólafur Arnalds 台北演唱會暖場開始,便註定拋下過去的內傾與自省,全力拍動肩上的雙羽,繼續用關愛的樂音俯瞰著我們的母親。
Read More›多久沒這種體驗了:早晨的清明時分,雙眼一睜,完全不清楚自己身在何方,看著每天第一眼見到的同一片天花板,感到詫異萬分,總之睡了一大覺什麼都給忘了,那就順勢帶著一片空白的心情,迎接嶄新的一天。
Read More›回顧20世紀法國摩登音樂 (French Modern Music),就不能不提到Sylvain Chauveau。1971年出生於法國巴約納,年少時期無師自通學習鋼琴,憑藉著對於布列松(Bresson)、高達(Godard)、菲利普.卡瑞(Philippe Garrel)再到盧貝松(Luc Besson)等法國大師電影的熱愛,日後一腳踏進配樂的領域。不過Sylvain Chauveau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,要回溯至2000年初與英國獨立音樂廠牌Fat-Cat的合作(130701系列)。
Read More›東京鋼琴家haruka nakamura (中村遼)的音樂具有清晰的季節性,也常以「日暮」來作為音樂創作的主題。1982年出生於東京的haruka nakamura,童年開始接觸鋼琴與吉他,對於單樣樂器與合奏擁有其獨特的詮釋方式。從早期於獨立廠牌Schole合輯《Afterglow》裡發跡,後又與小瀨村晶合作,推出廣受歡迎的個人專輯《grace》;haruka nakamura 的音樂軌跡,以一種新日本獨特的優雅與存在,令人無法仔細描摹。
Read More›這次王榆鈞參加P Festival,她將會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和Andrea Neumann同台演出。台北場,王榆鈞很慷慨地帶著她心愛的鋼琴「爺爺」來到噪咖演出。台南場她會以最愛的吉他和觀眾相見歡。台北和台南的觀眾都可以看到王榆鈞和Andrea Neumann兩位女性藝術家即興合奏。
Read More›